首页 > 代表风采

丁婷:用影像记录家乡美好

文章来源:本站  发布时间:2022-05-05  浏览次数:

  平日里在横山桥镇的街头巷尾,经常能看到一位扎着长马尾辫的“黄马甲”,她手拿相机,定格无数瞬间……

丁婷1.jpg

  她就是武进区第十七届人大代表、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丁婷。

丁婷2.jpg

  2014年接触摄影以来,她将镜头对准生活,成了横山桥镇的一名记录者。在她的相机里,有美丽乡村蝶变、家乡发展提速、村民幸福满满……

  两年不懈的影像追踪——用光影记录战“疫”

  “再累再苦,我一定要去拍。”3月15日清晨,常州经开区首轮全员核酸检测在即,丁婷背着重重的相机包走出家门。接下来的3天,她跑遍了横山桥镇新安村、星辰村等10多个地方,只为用镜头记录下感动瞬间。

  她翻开相册,里面是一部满满的横山桥镇战“疫”史。“2020年,新冠肺炎疫情刚爆发,我从国外回到家乡。”丁婷回忆,当时的她想要为家乡做些什么,看到相机,她意识到,自己可以用光影做记录。

丁婷3横山桥镇全员核酸检测现场的医护人员.jpg

  “大家互不认识,却表现得格外齐心。”时隔两年,在此次疫情防控工作中,丁婷大受震撼。翻阅拍下的照片,她如数家珍:“这张是儿子背着瘫痪的父亲来做核酸。”“这张照片里正在下大雨,为了让上门服务的医护人员少走几步,社区大哥费力将三轮车推上陡坡。”……这一次,丁婷的拍摄坐标中增加了村、企业及医院。

  一位身边的农民朋友——用镜头对话“老焦”

  丁婷最爱走街串巷,田间地头也是她的“素材库”。“认识老焦是在2015年,他和妻子在新安村承包了60亩地,其中40亩种植茨菰,20亩种植荸荠。”丁婷口中的“老焦”叫焦裕宝,2014年,老焦从安徽老家来常打工。新安村水网密布,是种植水生蔬菜的宝地,他在这里落脚,干起了蔬菜种植。

  丁婷家和老焦承包的土地离得近,她又总爱外出采风,久而久之,两人熟络起来,性格爽朗的丁婷总爱和腼腆的老焦聊上几句。“随手记录下劳动丰收的场景,我对农村和农民产生了浓厚兴趣。”丁婷说。

丁婷4 忙着采收茨菇的农户“老焦”.jpg

  老焦种植的茨菰,个头大,色泽白,味道好,荸荠也很受市场欢迎。2020年春节,老焦却开心不起来,由于疫情,茨菰、荸荠没有了销路。村里的其他农户也遇到了类似的情况。

  丁婷利用相机,为老焦等农户拍摄疫情下的生活,通过微信和其他平台向外传播。最终,在政府的支持下,老焦和其他农户一起卖出农产品20余万斤,“看到他们重获笑颜,我也挺开心。”丁婷说。

丁婷6水美乡村西柳塘村.jpg

  此外,丁婷还参与了常州市摄影家协会发起的“影像扶贫”工程,将镜头聚焦美丽乡村,积极做好陕北农副产品的推广工作。

  一个即将消失的村庄集市——用镜头抢救“陆市”

  陆市,是横山桥镇及周边乡镇的特色集市。“每次到新安村的陆市挤一挤、听一听、看一看,都会有亲切的感觉。在这里,想买的东西应有尽有。”出生于1968年的丁婷,是土生土长的新安村人。谈起村里的民风民俗,她可以说上许久。

丁婷5新安陆市买卖现场.jpg

  原来在新安村,农副产品、家畜等交易一直是在河边的船只上进行的。买的人多了,买卖双方便约定在方便船只停靠的陆地定期交易。“新安村逢六是‘陆’。”丁婷解释道,每月的6号、16号和26号,陆市上可以看到传统手工编篮,白铁匠等老手艺制作摊子,锄头、铁耙、镰刀等农具应有尽有,婚嫁要用的子孙桶、镜箱、脚炉、汤婆子、络箱布等老物件也是市场上的特色商品。

  “由于疫情,现在都不大能看到了。”丁婷感到十分可惜。城市不断发展,传统生活方式、民间民俗、乡土文化都受到了一定影响。如何留下关于民间文化的记忆和特色的人文风情?丁婷有“主意”:“我用镜头把家乡的传统文化、民俗风情、发展变化记录下来。在未来,这会是一笔宝贵的财富。”

  于是,新安村稻草做的草鞋、金丰村过年蒸制的糕团……都成为了她镜头下鲜活的题材。家乡的变化日新月异,丁婷的相册也越来越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