鱼米之乡,光热充沛,气候温润。从远处看,一个身影正掀起裤腿、拿起纸笔,又一次走进翠绿的稻田,从春天走来,过夏日酷暑,到秋收稻黄,他的脚步从未停下,一幅从种子出发、向为民履职的图景缓缓展开。他就是江苏(武进)水稻研究所所长徐玉峰。
耕耘万里“种田记”
种业芯片,熠熠重光。二十年前,当徐玉峰第一次踏进武进这片沃土时,一颗“投身农业生产”的心愿种子悄然种下。在此后耕耘岁月里,他终日奔走在田间地头,穿梭在稻田中跟踪、调查、记载、鉴定,只为多培育出水稻“金种子”。
徐玉峰说:“要将试验田里的新品种变为农民手里丰收的粮食,需花费8-10年的时间。”在与时间赛跑的日子里,徐玉峰步履不停,在省级优质水稻种植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标准化试点、农业重大技术协同计划、省级科技攻关项目等多个项目现场,他通过聚精会神做实验、精益求精记数据,集中攻克难题难关,要产量、要生态、要技术,并以第一完成人育成水稻新品种武运粳145、武运粳8351,第二完成人育成武育粳377、武育糯180、武香粳9127、中垦香5号等中抗稻瘟病品种,为粮食安全保驾护航,其本人还在省级以上专业刊物上发表科技论文20余篇。2023年,徐玉峰荣获全国农业农村系统先进个人称号。
种子专家“履职记”
作为一名武进区人大代表,徐玉峰的人大代表联系点显得有些独特。每当梅雨季节来临时,联系点的地上多了许多泥泞,原来受天气影响,周边村民观察完自家田里情况,都要来请教下这位“种田专家”,每次徐玉峰都会详细答疑解惑并提供技术服务。
在他看来,基层人大代表,不仅要倾听老百姓心声,更要用实际行动回应百姓难题。为此,他经常组织专家团队利用节假日和空闲时间走进村民、合作社田里屋外,进村踏田进行指导,引导他们种植高端优质稻米品种,增加稻米产品附加值,铺就出稻花麦浪景象。空闲时间里,他写下了关于“提供农业专业社会化服务、加快青年返乡技术创业”“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”等建议,为粮食增产、农业增效、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建言献策。
扎根乡野“逐光记”
阳光洒向大地,良种破土生长。2024年,中央一号文件出台,特别提到了扎实推进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,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。随着研究所周边大片规则的田地、伸向远方的沟渠、阡陌纵横的机耕道的建成,作为水稻研究所所长,他深感责任重大。近年来,在徐玉峰和同事的不懈努力下,武进水稻所连续三年有10个以上品种通过省级以上审定,审定数量逐年稳增。助力打造“前黄大米”“阳湖粮心”等地方区域稻米品牌,助推稻米产业提档升级。走在扎根乡野路上,徐玉峰和新一代的育种人正在逐光而行,接好育种接力棒,把育种“金”字招牌擦得更亮,续写好育种新篇章。
粮食,始终牵系着“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”的根本大局,这也是江苏(武进)水稻研究所的科研团队几十年如一日的研究动力和初心。正如徐玉峰所言:“最是丰收暖民心。在秋收季节,看到我们的种子结出硕果,化作农民丰收的喜悦,一切都值了。”如同徐玉峰一样的人大代表,察民情、聚民智、惠民生、解民忧,正在把服务人民、用心履职的人大担当书写在大地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