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黄镇人大立足基层实际,聚焦建议办理“深度”、法治护航“精度”、产业赋能“力度”,创新构建“闭环监督、专业履职、阵地融合”三大特色体系,为前黄镇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人大动能。
闭环监督 “三问”机制破解民生难题
前黄镇人大建立健全“问题导向—过程问责—结果问效”全链条机制,推动监督选题精准化、责任落实刚性化、成果转化实效化,切实破解群众急难愁盼。精准选题,从群众关切破题。依托1个镇中心代表之家与20个村级联络站,常态化开展“代表接待日”活动,变“闭门选题”为“开门纳谏”。2024年收集群众诉求200余条,从中精准提炼出丁坊线提档升级、12座危桥改造等8项民生实事,让监督方向始终与群众呼声同频。责任倒逼,以问政评议压责。将丁坊线提档升级等重点项目纳入代表问政会,对承办部门实施“年初承诺、年中推进、年末评议”全周期跟踪。同时,通过创新“双线问责”,线上公示进度,接受扫码监督,线下组织代表、群众对责任部门开展不记名点评,2个整改不力部门被有效督促,让责任落实不打折扣。实效闭环,用硬举措促落实。创新“现场督查—问题台账—限期整改—代表验收”四步销号法,推动民生诉求从“纸上”落到“地上”,破解“重答复轻落实”顽疾。洮隔片区水环境治理项目提前3个月完工,民生实事连续3年保持办结率、满意率“双百”,真正让“民生清单”变成“幸福账单”。
专业履职 链上攻坚赋能产业升级
为推动人大监督深度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大局,前黄镇人大组建产业链专业监督小组,以“小切口”精准服务“大发展”,为产业升级注入专业动能。产业链上建小组。依托经济发展、农业农村、综合治理、生态环境、社会事业等5个专业代表小组,按照产业类别精准拆解任务,每组认领3项监督重点。如经济发展专业代表小组紧盯英利汽车零部件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,推动项目进程缩短36%,跑出建设“加速度”。闭环监督促转型。针对迪宝建材等废气扰民问题,生态环境专业代表小组“现场检测+企业座谈”双措并举,锁定技术短板后,联合环保部门制定技改方案,推动企业升级过滤系统,实现区域PM2.5年均浓度30.8微克/立方米,同比下降8.9%,位列全区第二,让“绿色发展”成为产业转型的鲜明底色。链上服务育动能。推行“首席服务员”模式,实现服务发展零距离,8名经济界人大代表挂钩重点企业,精准协调解决联赢地块审批堵点,围绕理想产业链延伸,助力南泰气弹簧、凯宏铝业成功申报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。
阵地融合 双轨互促夯实治理根基
前黄镇人大将民主实践阵地与立法职能延伸结合,打造“民意窗”“立法源”“监督哨”三位一体平台,让基层治理更有温度、更具效能。阵地功能跨界融合。全省首创“稻米产业链实践点”,在灵台村设点组织代表、农户、企业共商绿色种植标准,强力提升产业链标准化水平。推动立法联系点功能从信息采集延伸拓展至普法宣传、执法监督,累计向上级人大报送法律法规草案修改建议27条,让“基层声音”直通立法环节。民主实践扎根基层。寨桥村打造的“民生茶室”,以“喝茶议事”的轻松形式,让村民围坐畅谈、直抒己见,成功协商解决农贸市场改造方案分歧,最终形成兼顾经营便利与居民需求的优化布局,把“议事桌”真正搬到群众身边。代表履职立体激活。推行“履职清单+积分晾晒”模式,明确人大代表“年内走访1名选民、参加2次活动、办结1件实事”的硬指标,履职积分每年公示,倒逼代表“沉下去”服务。2024年,代表推动解决盛德家园环境整治、寨桥农贸市场改造等难题50余件,建议落实率提升至95%。
前黄镇人大以机制创新回应群众期盼,以专业力量服务发展大局,以平台融合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,正以实干担当绘就基层民主与镇域发展同频共振的新图景。